Alphabet Inc.(原穀歌公司,Google, Inc.)(NASDAQ:GOOGL)創立於1998年,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,全職僱員127,498人,是美國乃至全球科技行業龍頭,是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公司、全球排名第二的機器人公司(已售)、Android系統開發商、全球無人駕駛技術及虛擬現實技術領導者、量子計算機開發公司等。Alphabet旗下還擁有重量級投資機構,包括成長資本投資基金CapitalG,以及Alphabet的風險投資公司GV。
Alphabet(原穀歌公司,Google)(GOOGL)美股百科:
Alphabet Inc.是一家設在美國加州的控股公司,於2015年10月2日成立,公司前身為Google。公司重整後,Google成為Alphabet Inc.之最大子公司。此外,Alphabet旗下擁有Calico、CapitalG、Chronicle、DeepMind、Google、Google Fiber、GV、Jigsaw、Loon、Sidewalk Labs、Verily、Waymo和X等13家子公司。原有「GOOG」及「GOOGL」的股票代號保持不變。2015年8月10日,拉裡·佩奇在Google公司的部落格上,宣布成立Alphabet公司。同年10月2日重組完成,穀歌完全並入Alphabet。
Google(穀歌)是源自美國的跨國科技公司,為Alphabet Inc.的子公司,業務範圍涵蓋互聯網廣告、互聯網搜尋、雲計算等領域,開發並提供大量基於互聯網的產品與服務,其主要利潤來自於AdWords等廣告服務。 Google由在斯坦福大學攻讀理工博士的拉裡·佩奇和謝爾蓋·布林共同創建,因此兩人也被稱為「Google Guys」。
1998年9月4日,Google以私營公司的形式創立,目的是設計並管理互聯網搜尋引擎「Google搜尋」。 2004年8月19日,Google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,後來被稱為「三駕馬車」的公司兩位共同創始人與出任首席執行官的埃裡克·施密特在此時承諾:共同在Google工作至少二十年,即至2024年止。 Google的宗旨是「整合全球資訊,供大眾使用,使人人受益」(To organize the world’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);而非正式的口號則為「不作惡」(Don’ t be evil),由工程師阿米特·帕特爾(Amit Patel)所創,並得到了保羅·布赫海特的支持。 Google公司的總部稱為「Googleplex」,位於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縣的山景城。 2011年4月,佩奇接替施密特擔任首席執行官。在2015年8月,Google宣布進行資產重組。重組後,Google劃歸新成立的Alphabet底下。同時,此舉把Google旗下的核心搜尋和廣告業務與Google無人車等新興業務分離開來。
據估計,Google在全世界的數據中心內運營著上百萬臺的伺服器,每天處理數以億計的搜尋請求和約二十四PB用戶生成的數據。Google自創立起開始的快速成長同時也帶動了一系列的產品研發、並購事項與合作關系,而不僅僅是公司核心的網路搜尋業務。Google公司提供豐富的線上軟體服務,如雲端硬碟、Gmail電子郵件,包括Orkut、Google Buzz以及Google+在內的社交網路服務。Google的產品同時也以應用軟體的形式進入用戶桌面,例如Google Chrome網頁瀏覽器、Picasa圖片整理與編輯軟體、Google Hangouts即時通訊工具等。另外,Google還進行了移動設備的Android操作系統以及Google Chrome OS操作系統的開發。其安卓系統至今為止仍是移動端的主要操作系統之一。
資訊分析網站Alexa數據顯示,Google的主域名google.com是全世界訪問量最高的站點,Google搜尋在其他國家的多個站點(google.co.in、google.de、google.com.hk等) ,及旗下的YouTube、Blogger等的訪問量都在前一百名之內。
近年來,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,google開始涉足越來越多的產業,如,移動應用、可穿戴設備-穀歌眼鏡(Google Glass)、行動電話、無人機、無人駕駛、虛擬現實、機器人等,眾所周知的安卓系統和Chrome瀏覽器等,也是Google的產品。
自公司合並以來,公司的快速增長引發了一系列產品,收購和合作夥伴關系,超越了Google的核心搜尋引擎(Google搜尋)。它提供專為工作和生產力而設計的服務(Google文檔,Google表格和Google幻燈片),電子郵件(Gmail),計劃和時間管理(Google日历),雲存儲(Google雲端硬碟),即時消息和視頻聊天(Duo,Hangouts和Meet),語言翻譯(Google翻譯),地圖和導航(Google地圖,位智Waze,穀歌地球Google Earth和穀歌街景Street View),播客托管(Google Podcasts),視頻共享(YouTube),部落格發布(Blogger),note-拍照(Google Keep和Google Jamboard)以及照片的整理和編輯(Google相冊)。
Google公司負責開發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,Google Chrome Web瀏覽器和Chrome OS(基於Chrome瀏覽器的輕量級操作系統)的開發。 Google已越來越多地涉足硬件。 從2010年到2015年,它與主要的電子制造商合作生產Nexus設備,並於2016年10月發布了多種硬件產品,包括Google Pixel智能行動電話,Google Home智能揚聲器,Google Wifi網狀無線路由器和Google Daydream虛擬現實耳機。 Google還嘗試成為互聯網運營商(Google Fiber,Google Fi和Google Station)。
Google於2004年8月19日在納斯達克上市,股票代碼GOOG,於2014年分拆為兩只股票GOOGL(A類,有投票權)和B類,代碼:GOOG,目前市值3600億美元,不到蘋果公司的一半。Google是一家極具創造力的綜合性科技公司,如果購買,請分清GOOGL與GOOG,前者擁有投票權,而後者沒有。
2015年7月23日,穀歌正式推出雲存儲服務Cloud Storage Nearline,準備與亞馬遜AWS、微軟Azure以及其他所有雲平臺一較高下。為了爭奪早期客戶,穀歌提供100PB的龐大免費存儲空間。100PB約等於1億GB。
Alphabet(原穀歌公司,Google)(GOOGL)產品百科:
1、廣告
Google九成以上的營收來自其廣告系統。如2006年財政年度,公司財報顯示104.92億美元的收入中只有1.12億來自於非廣告收入。為了保持在網路廣告代理市場中執牛耳的地位,Google不斷實施各種新的手段。例如Google在收購DoubleClick後獲取技術,得以獲取用戶興趣和確定廣告目標。Google Analytics可以讓網站站長們查看並追蹤訪問者在何時,以何種方式訪問自己的網站,如檢查某一頁面上所有鏈接的點擊等。Google的廣告系統由兩個部分組成,通過第三方網站來放置。AdWords為廣告客戶提供在網路中展示廣告的服務,按點擊或顯示收費;AdWords的姊妹項目AdSense,允許網站站長在自己的網頁中提供廣告展示的位置,並參與分成。
2、搜尋引擎
Google搜尋是Google公司重要也是最普及的一項功能,是多個國家內使用率最高的互聯網搜尋引擎。根據comScore2009年11月公布的市場統計,Google在美國搜尋引擎市場上占有率為65.6%。Google抓取數十億的互聯網網頁,因此用戶能通過搜尋關鍵詞等操作較為輕松地獲取想要搜尋的資訊。除了最基本的文字搜尋功能之外,Google搜尋還提供至少22種特殊功能,如同義詞、天氣預報、時區、股價、地圖、地震數據、電影放映時間、機場、體育賽事比分等。Google搜尋在搜尋與數字相關的資訊時又會有另一些特殊功能:如單位換算、貨幣換算、數字運算、包裹追蹤、地區代碼。同時,Google也為搜尋頁面提供語言翻譯功能。2011年,Google先後推出語音搜尋和圖片搜尋。
3、工作工具
除了強大的搜尋引擎以外,Google也研發了許多在線的工作輔助工具。Gmail是Google開發的一個免費電子信箱服務,於2004年4月1日進入Beta階段,2007年2月7日正式面向大眾開放。直到2009年7月7日,Gmail才結束其漫長的Beta階段,當時已有1.64億用戶使用。Gmail是首個擁有1GB存儲空間的網路電子信箱,也是第一個以單線程會話保存郵件的的電郵,這與網路討論版相似。目前,Gmail提供給每個免費用戶15GB的信箱容量,付費用戶可繳納每年每GB 0.25美元的費用來將容量提升至20GB至16TB。Gmail也是AJAX技術開拓的先行者,該技術使人們不用手動重新整理瀏覽器顯示就能看到新的網頁資訊。
Google工作包的另一部分——Google文檔,與微軟的Microsoft Word不同,它允許用戶在在線環境下新建、編輯或協同編輯文件。這項服務原名為Writely,但在2006年3月9日被Google收購。6月6日,Google創建了一個實驗性的電子表格編輯項目,在隨後的10月10日被集成進Google文檔中。2007年9月17日,編輯演示文稿的功能也被加入Google文檔。2009年7月7日,包括三項功能在內的Google文檔與Gmail、Google日历一起組成Google Apps工作包。
4、企業產品
2002年2月,Google向企業市場推出一款名為Google Search Appliance的設備,針對大型組織機構提供搜尋技術。三年後Google又推出Google Mini以適應中小型企業。2006年,又推出子自定義搜尋商務版,2008年改名為Google協作平臺。
另一個Google的企業產品是Google Apps專業版。Google Apps專業版和標準版及教育版同為Google Apps的不同版本,為企業、學校和其他組織提供自身域名下的Gmail、Google文檔等在線應用服務。與標準版相比,專業版有著更多的功能,例如更多的磁盤空間、API準入和高級支持,每個賬戶收費為每年50美元。Google較早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桑德貝的湖首大學推廣Google Apps業務,有超過3萬8千名用戶。在推出Google Apps的同年,Google收購了Postini公司,得以將其原有的安全技術以Google Postini Services之名集成進Google Apps中。
5、社交網路服務
Google曾多次試圖進入SNS領域但多次碰壁,失敗的例子不乏Google Wave、Google Buzz,而Orkut只在印度和巴西獲得了較大市場。在經历多次挫折之後,2011年,Google發布新的社交網站Google+。這個新型的社交網站有著社交「圈子」、多人視頻聊天、「靈感話題」等多種新型的特色,在測試階段用戶數量便突飛猛進,僅2個星期就超越了1000萬。相比較之下,Twitter和Facebook過去分別用了780天和852天才達到這個數字。推出以來的第三周,Google+的用戶數量旋即又翻至2000萬。
2003年,Google收購了Pyra Labs創建的部落格服務網站Blogger。收購完成後,Google依舊保留了Blogger這一獨立的品牌,並在blogspot.com主機下為用戶提供免費部落格發布與存放服務。2007年5月,Blogger的數據全部搬至Google的伺服器中,並在當年的獨立訪客流量50強域名中排在第16位。在Google較為成功的運營下,Blogger一直保持著全球最大的部落格網站的頭銜。2011年7月,有傳聞透露,作為重命名或取消非Google品牌計劃的一部分,Google公司有意將「Blogger」名稱改成「Google Blogger」。
2005年2月,三位前PayPal員工創建了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。在顯露出自身價值後,YouTube被Google以16.5億美元收購,成為後者旗下的子公司。YouTube公司地址位於加州的聖布魯,以Flash Video和HTML5技術記錄播放用戶上傳的電影、電視劇剪輯和音樂視頻,以及用戶原創制作的業餘視頻作品。大部分發布在YouTube網站上的視頻都是由個人所上傳的,但也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、英國廣播公司、VEVO、Hulu等作為合作夥伴的媒體企業在YouTube網站上發布視頻。YouTube的糢式獲取巨大的成功,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和最熱門的視頻分享網站。
6、瀏覽器
Google Chrome是Google以WebKit排版引擎開發的一款開源的網頁瀏覽器。2008年,Google公司發布了該瀏覽器大部分的源代碼,包括V8 JavaScript引擎的開源項目Chromium。這一舉動使得第三方的開發者們能夠獲取底層源代碼,促使瀏覽器與Mac OS X或Linux操作系統的埠對接。Google官方同時也表達了希望其他瀏覽器能夠採用V8引擎以提升web應用程序的性能。Google在Chromium的創作上按照BSD許可證條款,使得這部分內容幾乎屬於公有領域,有著很高的兼容性。而其他部分的內容則遵循一系列的開源許可證。Chromium的特性與Chrome基本相似,但沒有內置的自動更新功能,也沒有內置的PDF瀏覽功能;另外,Chromium也沒有Google商標的印記,與Chrome四色的Logo最明顯的區別是其藍色的標識。
2008年9月2日,Google推出在Windows上Beta版的Google Chrome,穩定版本則在12月11日推出。2011年,根據StatCounter的統計,Chrome以20.65%的瀏覽器市場份額排在IE和火狐之後躍至第三位。2011年7月11日,Chrome在英國的市場份額達到22.12%,而Firefox僅占21.65%,這是Chrome首次在地區的統計中超越Firefox。2012年5月21日,Chrome在全球範圍內占有率達到33%,超越IE位居首位,此後與IE、Firefox繼續保持「三足鼎立」的局面。從Chrome 28+開始使用Blink引擎。
7、操作系統
2007年,Google正計劃開發自己的移動設備與蘋果的iPhone競爭的報道逐漸浮出水面。後來證實該項目名為Android,並非行動電話的名稱,而是一款移動設備的操作系統。Android於2005年被Google收購,並發展為Apache許可證下的開源項目,同時Google為開發者們提供了軟體開發工具包以便開發出在Android行動電話上執行的應用,並拉攏了世界上多家行動電話制造商、電信運營商、軟體開發商等,組建了開放行動電話聯盟以共同開發Android系統。2008年9月,T-Mobile發布第一款執行Android系統的行動電話G1(HTC dream的T-Mobile定制版)。2010年1月5日,Google公司發布自有的一款行動電話,名為Nexus One。在2010年第四季度的Canalys分析報告中,Android被列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智能行動電話操作系統。
Android有著數目龐大的應用軟體,得以大大擴充其系統功能。目前,能在Android上執行的應用軟體超過了75萬種,並仍處於高速增加的過程中。Google Play是Google運營的電子應用軟體商店,但用戶也可以從第三方下載與安裝軟體。開發者們主要用Java語言編寫軟體,並通過Google開發的Java庫來使應用軟體適配系統。
2009年7月7日,Google宣布正在開發基於Linux的操作系統Google Chrome OS,該操作系統執行於只含有網頁瀏覽器的上網本上。11月19日,Google公司開始發布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的開發版本,名為Chromium OS。Chromium OS與Chromium瀏覽器類似,遵照BSD許可證的條款。
8、電子商務
Google Checkout是一項簡化在線購物支付的服務。2006年6月28日和翌年的4月13日分別在美國和英國開放。2011年,Google公司宣布團購業務Google Offers,與Groupon等網站展開正面競爭。4月21日,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成為該團購業務於測試階段的首個開放城市,7月12日Google又將服務範圍擴張到紐約商業區和舊金山灣區。9月,Google在中國開通團購網站「穀歌時惠」;在歐洲團購市場,Google收購了德國團購網站DailyDeal。Google又推出Google Wallet行動電話應用,涉足無線支付和近場通訊領域。
9、其他業務
9.1、Google翻譯是一個伺服器端的機器翻譯服務,可以翻譯71種不同的語言。瀏覽器通過安裝相應擴展即能實現在瀏覽器中使用Google翻譯。Google翻譯的軟體使用語料庫語言學技術,程序會向專業的翻譯文件資料「學習」,例如參考聯合國或歐洲議會的會議事項記錄。
9.2、2011年10月6日,Google推出Google雲平臺(Google Cloud Platform)。該平臺是一項使用了Google核心基礎架構、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的雲計算服務。
9.3、2012年7月,Google正式推出光纖寬頻服務Google光纖,率先在美國堪薩斯城試驗一套超高速網路系統,可以同時提供上網及有線電視服務。
9.4、Waymo無人駕駛
9.5、穀歌地圖
Alphabet(原穀歌公司,Google)(GOOGL)收購百科:
2001年開始,穀歌收購了多家公司,包括:(來自wikipedia)
收購日期 | 收購公司 |
---|---|
February 12, 2001 | Dejavue |
September 20, 2001 | Outride |
February 2003 | Pyra Labs |
April 2003 | Neotonic Software |
April 2003 | Applied Semantics |
September 30, 2003 | Kaltix |
October 2003 | Sprinks |
October 2003 | Genius Labs |
May 10, 2004 | Ignite Logic |
July 13, 2004 | Picasa |
September 2004 | ZipDash |
October 2004 | Where2 |
October 27, 2004 | Keyhole |
March 28, 2005 | Urchin Software Corporation |
May 12, 2005 | Dodgeball |
July 19, 2005 | Ak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|
July 2005 | Reqwireless |
August 17, 2005 | Android |
November 2005 | Skia |
December 27, 2005 | Phatbits |
December 31, 2005 | allPAY |
December 31, 2005 | bruNET |
January 17, 2006 | dMarc Broadcasting |
February 14, 2006 | Measure Map |
March 9, 2006 | Upstartle |
March 14, 2006 | @Last Software |
April 9, 2006 | Orion |
June 1, 2006 | 2Web Technologies |
August 15, 2006 | Neven Vision Germany |
October 9, 2006 | YouTube |
October 31, 2006 | JotSpot |
December 18, 2006 | Endoxon |
February 16, 2007 | Adscape |
March 16, 2007 | Trendalyzer |
May 28, 2007 | Crusix |
April 17, 2007 | Tonic Systems |
April 19, 2007 | Marratech |
April 13, 2007 | DoubleClick |
May 11, 2007 | GreenBorder |
June 1, 2007 | Panoramio |
June 3, 2007 | FeedBurner |
June 5, 2007 | PeakStream |
June 19, 2007 | Zenter |
July 2, 2007 | GrandCentral |
July 20, 2007 | ImageAmerica |
July 9, 2007 | Postini |
September 27, 2007 | Zingku |
October 9, 2007 | Jaiku |
July 30, 2008 | Omnisio |
August 5, 2009 | On2 |
September 16, 2009 | reCAPTCHA |
November 9, 2009 | AdMob |
November 9, 2009 | Gizmo5 |
November 23, 2009 | Teracent |
December 4, 2009 | AppJet |
February 12, 2010 | Aardvark |
February 17, 2010 | reMail |
March 1, 2010 | Picnik |
March 5, 2010 | DocVerse |
April 2, 2010 | Episodic |
April 12, 2010 | Plink |
April 27, 2010 | LabPixies |
April 30, 2010 | BumpTop |
May 18, 2010 | Global IP Solutions |
May 20, 2010 | Simplify Media |
May 21, 2010 | Ruba.com |
June 3, 2010 | Invite Media |
July 16, 2010 | Metaweb |
August 2010 | Zetawire |
August 4, 2010 | Instantiations |
August 5, 2010 | Slide.com |
August 10, 2010 | Jambool |
August 15, 2010 | Like.com |
August 30, 2010 | Angstro |
August 30, 2010 | SocialDeck |
September 13, 2010 | Quiksee |
September 28, 2010 | Plannr |
October 1, 2010 | BlindType |
December 3, 2010 | Phonetic Arts |
December 3, 2010 | Widevine Technologies |
January 13, 2011 | eBook Technologies |
January 25, 2011 | SayNow |
March 1, 2011 | Zynamics |
March 7, 2011 | BeatThatQuote.com |
March 7, 2011 | Next New Networks |
March 16, 2011 | Green Parrot Pictures |
April 8, 2011 | PushLife |
April 12, 2011 | ITA Software |
April 26, 2011 | TalkBin |
May 23, 2011 | Sparkbuy |
June 3, 2011 | PostRank |
June 9, 2011 | Admeld |
June 18, 2011 | SageTV |
July 8, 2011 | Punchd |
July 21, 2011 | Fridge |
July 23, 2011 | PittPatt |
August 1, 2011 | Dealmap |
August 15, 2011 | Motorola Mobility |
September 7, 2011 | Zave Networks |
September 8, 2011 | Zagat |
September 19, 2011 | DailyDeal |
October 11, 2011 | SocialGrapple |
November 10, 2011 | Apture |
November 14, 2011 | Katango |
December 9, 2011 | RightsFlow |
December 13, 2011 | Clever Sense |
March 16, 2012 | Milk |
April 2, 2012 | TxVia |
June 4, 2012 | Meebo |
June 5, 2012 | Quickoffice |
July 20, 2012 | Sparrow |
2012 | WIMM Labs |
August 1, 2012 | Wildfire Interactive |
September 7, 2012 | VirusTotal.com |
September 17, 2012 | Nik Software |
October 1, 2012 | Viewdle |
November 28, 2012 | Incentive Targeting |
November 30, 2012 | BufferBox |
February 6, 2013 | Channel Intelligence |
March 12, 2013 | DNNresearch |
March 15, 2013 | Talaria Technologies |
April 12, 2013 | Behavio |
April 23, 2013 | Wavii |
May 23, 2013 | Makani Power |
June 11, 2013 | Waze |
September 16, 2013 | Bump |
October 2, 2013 | Flutter |
October 22, 2013 | FlexyCore |
December 2, 2013 | Schaft |
December 3, 2013 | Industrial Perception |
December 4, 2013 | Redwood Robotics |
December 5, 2013 | Meka Robotics |
December 6, 2013 | Holomni |
December 7, 2013 | Bot & Dolly |
December 8, 2013 | Autofuss |
January 4, 2014 | Bitspin |
January 13, 2014 | Nest Labs |
January 15, 2014 | Impermium |
January 26, 2014 | DeepMind Technologies |
February 16, 2014 | SlickLogin |
February 21, 2014 | spider.io |
March 12, 2014 | GreenThrottle |
April 14, 2014 | Titan Aerospace |
May 2, 2014 | Rangespan |
May 6, 2014 | Adometry |
May 7, 2014 | Appetas |
May 7, 2014 | Stackdriver |
May 7, 2014 | MyEnergy |
May 16, 2014 | Quest Visual |
May 19, 2014 | Divide |
June 10, 2014 | Skybox Imaging |
June 19, 2014 | mDialog |
June 19, 2014 | Alpental Technologies |
June 20, 2014 | Dropcam |
June 25, 2014 | Appurify |
July 1, 2014 | Songza |
July 23, 2014 | drawElements |
August 6, 2014 | Emu |
August 6, 2014 | Director |
August 17, 2014 | Jetpac |
August 23, 2014 | Gecko Design |
August 26, 2014 | Zync Render |
September 10, 2014 | Lift Labs |
September 11, 2014 | Polar |
October 21, 2014 | Firebase |
October 23, 2014 | Dark Blue Labs & Vision Factory |
October 24, 2014 | Revolv |
November 19, 2014 | RelativeWave |
December 17, 2014 | Vidmaker |
February 4, 2015 | Launchpad Toys |
February 8, 2015 | Odysee |
February 23, 2015 | Softcard |
February 24, 2015 | Red Hot Labs |
April 16, 2015 | Thrive Audio |
April 16, 2015 | Skillman & Hackett |
May 4, 2015 | Timeful |
May 28, 2015 | Pulse.io |
July 21, 2015 | Pixate |
September 21, 2015 | Oyster |
September 30, 2015 | Jibe Mobile |
June 18, 2015 | Agawi |
October 17, 2015 | Digisfera |
November 11, 2015 | Fly Labs |
November 11, 2015 | bebop |
February 12, 2016 | BandPage |
February 18, 2016 | Pie |
May 2, 2016 | Synergyse |
June 22, 2016 | Webpass |
July 6, 2016 | Moodstocks |
July 8, 2016 | Anvato |
July 12, 2016 | Kifi |
July 27, 2016 | LaunchKit |
August 8, 2016 | Orbitera |
September 8, 2016 | Apigee |
September 15, 2016 | Urban Engines |
September 19, 2016 | API.AI |
October 11, 2016 | FameBit |
October 24, 2016 | Eyefluence |
November 5, 2016 | LeapDroid |
November 21, 2016 | Qwiklabs |
December 13, 2016 | Cronologics |
January 5, 2017 | Limes Audio |
January 19, 2017 | Fabric |
March 8, 2017 | Kaggle |
March 9, 2017 | AppBridge |
May 10, 2017 | Owlchemy Labs |
July 12, 2017 | Halli Labs |
August 16, 2017 | AIMatter |
September 21, 2017 | HTC(部分) |
September 26, 2017 | Bitium |
October 9, 2017 | Relay Media |
October 11, 2017 | 60db |
January 11, 2018 | Redux |
March 27, 2018 | Tenor |
May 9, 2018 | Velostrata |
May 14, 2018 | Cask |
August 6, 2018 | GraphicsFuzz |
September 19, 2018 | Senosis |
October 2, 2018 | Onward |
November 28, 2018 | Workbench |
December 10, 2018 | Sigmoid Labs |
January 3, 2019 | Superpod |
February 19, 2019 | Alooma |
June 5, 2019 | Looker |
March 31, 2019 | Nightcorn |
June 6, 2019 | Looker |
July 9, 2019 | Elastifile |
October 16, 2019 | Socratic |
November 18, 2019 | CloudSimple |
December 19, 2019 | Typhoon Studios |
January 14, 2020 | AppSheet |
January 14, 2020 | Pointy |
June 30, 2020 | North |
2020 | Fitbit, Inc. |
August 25, 2020 | Stratozone |
其中,重點收購包括:
- 2004年:Keyhole, Inc.(現Google Earth);
- 2005年4月, Urchin Software(現Google Analytics);
- 2006年10月,Google以16.5億美金收購了YouTube,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,交易於同年11月13日完成;
- 2007年4月13日,Google達成協議以31億美金收購DoubleClick,同年,以5000萬美金收購GrandCentral(現Google Voice);
- 2009年8月5日,穀歌以1.065億美金收購了第一家上市公司——On2 Technologies,後者是一家視頻軟體開發商;
- 緊接著,Google以5000萬美金收購社交搜尋引擎公司——Aardvark;
- 2010年4月,Google收購硬件初創公司——Agnilux;
- 2010年,穀歌公司旗下Google Energy投資3880萬美金在可再生能源領域(風電);
- 2010年,Google收購Global IP Solutions公司;
- 2010年5月27日,穀歌公司收購行動電話廣告公司——AdMob;
- 2011年8月15日,Google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收購——以125億美金收購摩托羅拉移動(Motorola Mobility),交易於2012年5月22日完成;
- 2012年6月5日,穀歌公司收購行動電話軟體公司Quickoffice;
- 2012年12月10日,穀歌公司將原摩托羅拉制造業務以7500萬美元出售給偉創力公司(Flextronics);
- 2012年12月19日,Google以23.5億美金將摩托羅拉移動的摩托羅拉家庭業務部門出售給艾利斯公司Arris Group(NASDAQ:ARRS),作為交易的一部分,穀歌以3億美金收購艾利斯公司15.7%股份;
- 2012年,Google收購可穿戴設備公司(智能手表)制造商WIMM Labs(交易於2013年8月披露的文件中得到確認);
- 2013年6月5日,穀歌公司以1.25億美金收購科技公司Channel Intelligence,穀歌將利用這次收購增強在電子商務方面的作為;
- 2013年6月,Google以9.66億美金收購以色列初創公司Waze;
- 2013年10月,披露的文件顯示穀歌公司以4000萬美金收購了手勢識別技術公司Flutter;
- 2014年1月6日,Google Inc.宣布同意收購倫敦的DeepMind Technologies公司,後者是一家私有的人工智能公司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any);
- 2014年1月29日,穀歌公司宣布以29.1億美金出售摩托羅拉移動(Motorola Mobility)業務給中國聯想公司;
- 2014年3月,Google收購游戲初創公司——Green Throttle Games,後者開發了一款通過藍牙技術控制安卓設備游戲的設備;
- 2014年5月,穀歌公司收購Quest Visual——增強現實(Augmented Reality)應用程序轉換鏡頭制造商;
- 2014年6月,Google以5億美金收購衞星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;
- 2014年7月,穀歌公司收購在線音樂服務商Songza;
- 2015年9月10日,Google宣布與Mobvoi戰略合作,將Android系統的可穿戴設備產品賣到中國大陸;
- 2015年10月,穀歌公司投資中國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AI)公司——Mobvoi;
- 2016年6月30日,家庭護理提供商Care.com宣布獲得穀歌資本總額4635萬美元投資(這是穀歌首次向上市公司投資),在這筆投資完成之後,穀歌資本將成為Care.com的最大股東,而穀歌資本的合夥人萊拉•斯特迪將加盟Care.com董事會;
- 2017年6月9日,日本科技巨頭軟銀宣布,公司已經收購穀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(Boston Dynamics)以及穀歌旗下另一家日本人形機器人公司Schaft;
- 2017年11月,Alphabet Inc.與安德森·霍洛維茨(Andreessen Horowitz)和20世紀福克斯一起,領投了史蒂夫·斯托特(Steve Stoute)創立的音樂創業公司UnitedMasters的A輪7000萬美元融資。
- 截至2018年,按總收入排名,Alphabet在財富500強排名中位列美國最大公司排名第22位。
- 2019年6月6日,穀歌以2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數據分析平臺Looker。
- 2019年11月,Google 就宣布將以 21 億美元收購可穿戴公司 Fitbit。
Alphabet(原穀歌公司,Google)(GOOGL)美股投資:
行情 | 直達行情 | 交易 | 內部交易 |
---|---|---|---|
百科 | 美股百科 | 持股 | 十大機構 |
財報 | 公司財報 | 期權 | 期權交易 |
官網 | 公司官網 | 預測 | 營收預期 |